如果蘋果是炒作大師,為什麼其他品牌不學習?!

已發表: 2020-07-21

如今,幾乎每部手機的發布都伴隨著忙碌的促銷活動,這是很常見的。 製作模因、製作視頻、發生非官方洩密、官方洩密——基本上,媒體上充斥著有關設備的消息。 不過,我們確實說“幾乎”每部手機發布。 因為,有一個品牌的發布之前幾乎是不可思議和奇怪的沉默。 它生產一些極其昂貴的手機,不僅如此,它還大量銷售它們。 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它是科技領域領先的營銷公司之一。 炒作大師。

If Apple is the master of hype, why aren't other brands learning?! - hype

目錄

蘋果的方式? 有用! 跟著它? 吶吶!

當然,我指的是蘋果。 這家庫比蒂諾巨頭將營銷變成了一門藝術,如此有效的溝通讓數百萬用戶不僅忍受了激進的設計和功能變化,還忍受了大幅漲價。 iPhon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許多人曾預測,當蘋果將價格調整到四位數之內時,人們不會花 999 美元購買 iPhone。 同樣,人們對蘋果敢於推出沒有全高清顯示屏的高價手機嗤之以鼻——再次,許多人預測不會有多少人會購買它們。 好吧,人們確實買了它們。 在這樣的數字中,2020 年第一季度銷量最高的十款智能手機中有四款是 iPhone,是的,其中包括非常昂貴的 11 Pro 和 11 Pro Max。

難怪人們認為品牌不僅是技術大師,也是營銷大師。 事實上,科技界有一個非常直言不諱的部分堅持認為,蘋果更多的是營銷產品而不是製造產品——許多人稱之為“人們只為標誌購買蘋果”人群。 Apple 應該是產品炒作的主宰和大師——產生一種讓其產品對觀眾無法抗拒的興趣!

現在,有了這種營銷聲譽,你會認為每個手機品牌都會試圖複製蘋果銷售手機的方式並大肆宣傳,對吧?

錯誤的。

其他品牌確實試圖從 Apple 的演示風格甚至產品設計中獲得一些靈感(就是這個詞),但是當涉及到產生產品興趣或炒作時,答案是“naaaaah”! (如果你願意,可以多加幾個'a'來表示影響)

陷入習慣性的車轍

If Apple is the master of hype, why aren't other brands learning?! - apple hype
圖片:telegraph.co.uk

聽起來很難相信? 好吧,看看手機的地平線。 幾乎每天都會談論下一代 iPhone。 謠言四起,我們已經看到了幾個顯示尺寸、相機位置的樣本,只有上帝知道還有什麼。 當然,其他設備也會發生這種情況——Google Pixel、Galaxy Note 系列,以及最近的 OnePlus Nord,也得到了討論。

不過,兩者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區別——就蘋果而言,洩密和信息幾乎總是非官方的。 沒有蘋果公司高管聲稱下一代 iPhone 的顯示屏非常特別,或者說它的相機的 DxO 等級很重要。 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Apple 甚至在發布會邀請上都沒有提到它正在推出 iPhone! 蘋果大肆宣傳的風格似乎是不談論這一切,至少不是正式的。 相反,它似乎退縮了,讓人們和媒體做所有的談話。

即使在發布之後,Apple 高管也很少過分談論該產品,儘管他們經常會看到他們強調用例場景(某個人的生命得到拯救,某所學校做某事等等),當然,談論純銷售數據。 “就宣傳聲明而言,蘋果在一年內對 iPhone 所做的宣傳與大多數品牌在發布之前或期間發布的旗艦產品在兩週內所做的一樣多,”我們的一位同事曾經說過。 蘋果似乎採用了一種相當無聊的方法,讓產品和有針對性的簡報來為它說話。

與大多數其他玩家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是的,有洩漏,但品牌高管最終也會提前幾週接受采訪並披露有關該設備的信息。 互聯網上到處都是獨家新聞,有影響力的人參與了他們自己的“獨家新聞”。 如此之多,以至於在實際發佈時,大多數人都知道該產品值得了解的一切。

談論或不談論我們的產品,這是個問題……

If Apple is the master of hype, why aren't other brands learning?! - Apple hype genius

這兩種方法都有他們的支持者。 好吧,我們不會說哪種方法是正確的,哪種方法是錯誤的。 兩者都有足夠的空間。 但真正讓我們吃驚的是,鑑於蘋果公司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率和它在炒作部門的聲譽,為什麼其他品牌至少不嘗試效仿其“讓別人說話”的產品構建方式。 尤其是當這麼多“提前幾周大肆宣傳”的手機發布趨於平淡時(Pixel,有人嗎?)。

一位領先智能手機品牌的高管表示,這並不難,但品牌並沒有效仿蘋果的安靜方式,僅僅是因為他們習慣了老款。 “實際上,採用像蘋果這樣的戰略會更容易, ”這位高管表示。 “更專注於產品。 需要管理的交互和公告更少。 但後來人們說‘每個人都這樣做已經很久了。 當然,我們中的一些人喜歡進行獨家採訪,因為它確實得到了產品宣傳。 今天,它已經到了零售社區期望我們在產品推出之前就對其進行宣傳的階段。

這位高管還認為,蘋果實際上可能會“選擇性地向人們洩露”信息,但幾乎永遠不會在這些信息上正式命名。 結果:人們對 Apple 活動的期待感更強。 “你可能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一個粗略的了解,”這位高管告訴我們。 “但你無法確定,因為你所擁有的只是謠言和洩密。 當然,有些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其中有很多,有些是必然的。”

非蘋果品牌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安靜”的路線。 小米在去年推出紅米 Note 7 Pro 時,或許實現了最大的成功。 沒有人期望看到該設備配備的傳感器和處理器。 此次發布可能是近期最令人驚訝的發布之一,產品本身確實做得非常好。 那麼,為什麼不經常採用這種方法呢?

噪音有時會起作用,但沉默也能起作用

總而言之,這更多是習慣和期望的問題。 人們已經習慣於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談論產品,這有點像電影製作人在電影完成之前談論他的電影。 但是,雖然在過去,此類討論主要是不公開的,並且通常與零售社區(如此多的洩密的主要來源)進行,但最近它們變得更加正式。 首席執行官在產品發布前就透露產品細節的情況並不少見。 而且它有時也會讓那些計劃立即購買競爭對手產品的消費者等待更長的時間——嘿,蘋果自己在它正式上市前幾個月就發布了第一款 iPhone,儘管它是在一個成熟的活動中這樣做的,而不是比作為獨家選擇媒體!

當然,這種方法確實有助於產生炒作和興趣,但它可能有點像一把雙刃劍。 首先,它完全取消了發射的優勢。 其次,它實際上讓競爭對手對產品是什麼樣的有一個非常公開的想法,使其能夠更早地制定反策略(通常圍繞向其銷售人員和零售連鎖店介紹情況)。 好吧,總是存在人們可能並不真正喜歡該產品所披露的信息的風險——Pixel 3 沒有雙攝像頭的披露實際上讓很多人失望,就像它的設計一樣。

所有這些都讓蘋果頗為謹慎,“如果我們能幫上忙,我們不會正式說一句話”的處理產品發布的方式看起來是一個相當方便的選擇。 那些反對它的人可能會聲稱“但那是蘋果。 如果我們不談論產品,沒有人會好奇”,但是,“直到你放棄”的方法似乎也不能保證成功。 當然,幾乎總是有效的策略比有時有效的策略要好得多……

或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