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現在可能是特斯拉的最大威脅——這就是為什麼
已發表: 2021-12-21日產最近宣布了一項新的 130 億英鎊投資,以幫助其業務轉型為專注於電動汽車 (EV)。 投資集中在其位於英格蘭東北部的桑德蘭工廠,該工廠已經生產了廣受歡迎的日產聆風,併計劃到 2030 年生產 23 款新電動車型。
但與大多數傳統汽車製造商一樣,日產想要趕上特斯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埃隆馬斯克的公司很容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Model 3 和 Model Y 每季度在全球範圍內轉移約 230,000 輛汽車。 中國的上汽憑藉其中國最暢銷的電動汽車五菱興光Mini位居第二。 之後是大眾、比亞迪和現代。
那麼,為什麼許多以內燃機為基礎的傳統企業遠遠落後於馬斯克,而日產能否逆勢而上呢?
為什麼有些人一直在掙扎
2008 年,隨著 Roadster 跑車的推出,特斯拉創造了第一款採用鋰離子電池的量產電動汽車。 它繼續發展了一系列車輛,其續航里程、性能和效率可以說是業內最好的——正如公司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和盈利能力所反映的那樣。
如果您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製造電動汽車,那麼您現在可能在製造它們方面更加成功,這是有道理的。 您將獲得更多關於駕駛員如何使用您的車輛、他們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如何最好地管理電機和電池供應商的數據。
日產當然已經為它的時代服務了,它在 2011 年推出了 Leaf,這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電動汽車之一,十年來已售出 50 萬輛。 但是,如果在這個領域有什麼教訓的話,那就是成功地製造內燃機汽車並不能保證製造電動汽車的成功。
一個例子是通用汽車 (GM)。 通用汽車早在 1990 年代後期就憑藉其開創性的 EV1 一直存在。 這些深受車主喜愛的小型汽車展示了全電動未來的樣子。 但通用汽車繼續大規模粉碎 EV1,稱它們不夠受歡迎,儘管陰謀論者質疑它是否認真地將它們推向大眾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EV1 成為了他們自己紀錄片的明星。
通用汽車在 2010 年再次嘗試用其 Volt 破解電動汽車,這在 2018 年被殺之前也很受歡迎(死亡歸咎於老化的生產設施)。 它還在 2017 年推出了 Bolt,旨在成為一款相對便宜的遠程電動汽車。 但是雖然它實現了這一點,但它一直受到電池問題的困擾。 博爾特包會著火的知識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據報導,美國的停車場已經禁止它們進入。
通用汽車錶示,它現在有一個解決方案,並召回了數以萬計的螺栓來更換電池組。 但因此,新螺栓的生產目前暫停到 1 月下旬。 通用汽車還承諾到 2023 年推出大約 20 款新的電動汽車,但最近因為在 2021 年洛杉磯車展(其主題是電氣化)上沒有展示電動汽車而受到批評。 鑑於拜登總統最近稱讚通用汽車在電動汽車製造行業處於領先地位,這肯定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豐田在 1990 年代後期通過混合動力汽車推動該行業向更環保的汽車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現在也在迎頭趕上。 直到 2021 年 12 月,它才發布了其首款量產電動汽車 bZ,在開發氫動力汽車方面比其他公司走得更遠。 豐田的氫動力 Mirai 未能像配備電池的電動汽車那樣獲得市場份額,2021 年上半年在歐洲僅售出 316 輛。據報導,豐田還與中國的比亞迪合作,在 2022 年推出 30,000 美元的電動汽車。
與此同時,大眾汽車是被認為最有可能趕上特斯拉電動汽車生產速度的傳統汽車製造商——可能到 2024 年。這家德國巨頭在該行業的支出約為 350 億歐元(290 億英鎊)。 但大眾汽車承認,製造旗艦電動汽車所需的時間是特斯拉的三倍,這使得能力差距非常明顯。 它的目標是在 2022 年將差距縮小一倍。
日產的優勢
如果我們從特斯拉以及蔚來、比亞迪和小鵬等中國電動汽車進入者那裡學到了什麼,那就是定制的電動底盤造就了更好的電動汽車。 例如,特斯拉的 Model 3 競爭對手 Polestar 2 原本打算是汽油沃爾沃 S40,但將內燃機汽車改造成電動汽車就行不通了。 你最終得到的汽車的電池續航里程更小,而且內部空間通常更小。
對於日產及其聯盟合作夥伴雷諾來說幸運的是,他們已經擁有這樣一個定制的電動汽車平台。 它被稱為 CMF-EV,它允許該集團在不同的 EV 之間共享許多組件,並最大限度地提高製造效率。
從對特斯拉的觀察來看,規模化(且有利可圖)生產電動汽車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讓您的電池組盡可能靠近總裝工廠,從而降低運輸成本和時間。 日產再次勾選了這個框。 它的桑德蘭工廠不僅生產 Leaf,還將生產其繼任者,位於非常靠近為其提供電池的 Envision 電池“超級工廠”。 中資企業 Envision 計劃每年生產 38GWh 的電池——足以為 500,000 輛新車提供動力,這將使日產與特斯拉在美國和中國的工廠相提並論。
因此,憑藉其多年的電動汽車知識、高效的電池供應鍊和定制的電動汽車平台,日產很可能成為最終能夠與街區內的新生事物競爭的傳統汽車製造商。 但是,如果它不能利用其優勢將自己重塑為一家以 EV 為先的公司,我們從許多其他公司那裡看到,僅靠先行者肯定是不夠的。
編者註:本文由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運營和供應鏈管理高級講師 Tom Stacey 撰寫,並根據知識共享許可從 The Conversation 重新發布。 閱讀原文。
對此有什麼想法嗎? 在下面的評論中讓我們知道,或者將討論帶到我們的 Twitter 或 Facebook。
編輯推薦:
- 計算機空間徹底改變了遊戲行業——這就是你可能沒有聽說過的原因
- 《華爾街日報》對 Facebook 的調查最終可能讓馬克·扎克伯格陷入困境
- 特斯拉的最新軟件更新增加了 TikTok、刺猬索尼克等
- 特斯拉在假期為客戶提供免費增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