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3D打印會取代CNC加工嗎?

已發表: 2021-05-20

多年來,CNC 加工一直是首選的精密製造方法。 這個過程涉及使用計算機軟件來移動工具和機器以創建零件。 然而,圖中還有一個新的競爭者——金屬 3D 打印。

工業 4.0 的蓬勃發展讓更多的開發人員打開了使用 3D 打印製造的大門。 金屬添加劑技術繼續改變製造業。 這種技術的大量應用正在走向生產的前沿。

當今行業中的常見問題圍繞著在 CNC 加工和 3D 打印之間進行選擇。 雖然 3D 打印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工藝,但它會取代 CNC 加工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考慮一些影響選擇決策的因素。

金屬 3D 打印與 CNC 加工相比如何?

CNC 銑削服務自發展以來一直是製造業的主要內容,而 3D 打印可能看起來有點新奇。 然而,3D 打印一次只構建一個對象,有助於盡可能有效地創建零件。 與傳統方法相比,該系統提供的最大好處之一是生產速度。

3D打印

這並不意味著製造商放棄CNC加工。 這兩種生產方法都提供了一些好處,使它們中的每一種都非常適合不同的目標。 以下是有助於比較這些過程及其有效性的一些因素:

準確性

當您將 CNC 加工零件的表面質量與 3D 打印件進行比較時,您會注意到質量上的差異。 CNC 生產的零件可以在需要時盡快從生產轉移到市場。 然而,3D 打印通常需要不同的步驟來完成生產任務。 這將 3D 打印過程視為不如 CNC 銑削有效的過程。

3D 打印機不具備關鍵任務用途所需的精度。 即使工程師使用選擇性激光熔化技術在金屬中打印 3D 零件,其精度也無法與 CNC 機器相媲美。 例如,5 軸 CNC 銑削可以在每個軸上產生 1 微米的機械精度。 目前可用的 3D 打印機無法達到這種精度水平。

速度

CNC 銑削過程首先加工一塊材料以滿足設計規格。 當速度成為關鍵因素時,這個過程可以用準確性換取速度。 這使操作員可以更好地控制生產時間。 使用金屬增材製造比減材製造需要更長的時間。

傳統的 3D 打印過程涉及緩慢創建層以逐漸獲得所需的產品。 3D 打印機本身決定了該過程的速度。 在某些情況下,當速度成為一個因素時,製造商會使用速度更快的打印機。 即便如此,3D 打印機也很難跟上 CNC 機器的步伐。

有幾種 3D 打印機可供使用,因此很難將它們與 CNC 銑床進行比較。 此外,3D 打印輸出需要後期製作過程,增加了製造組件的時間。 通常,CNC 加工在速度方面優於 3D 打印。

成本

3D 打印和 CNC 銑削成本之間的比較通常是籠統的。 單位的定義通常因材料、客戶和工作而異。 在決定使用 CNC 路由器還是 3D 打印機時,價格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

在使用 CNC 機器製造零件時,小批量通常與較高的單位成本相關。 然而,大批量通常更經濟,使 CNC 成為大批量生產的理想選擇。 此處產品的單位成本可能會根據輸出的精度和復雜性而增加。 較高的成本可能是由於需要較大的刀具路徑和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

另一方面,金屬 3D 打印的每個輸出單元的成本相同。 無論批次大小如何,輸出單位的價格保持不變。 在小批量生產中,每個單元的成本相同是一個優勢。 然而,大批量生產的單位成本統一可能成為一個問題。

生產規模

3D 打印機使用增材和分層工藝,使其不適合大批量生產。 當前的 3D 技術只能從生產小型定制零件擴展到中型物體。

另一方面,CNC 路由器能夠在創建小型和大型輸出之間進行縮放。 創建的零件的規模通常取決於機器的能力。 很多時候,規模還取決於生產所涉及的原材料。

儘管 3D 打印機希望發展以創造更大的產品,但它們目前沒有像 CNC 機器那樣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此外,3D 打印所花費的時間限制了該技術的可行性和可擴展性。 然而,它的靈活性允許在不同工作之間快速切換。

3D 打印,CNC 加工的補充

使用金屬 3D 打印的公司的願景是降低每個零件的成本,以使增材製造組件轉向大批量生產。 這將使這種方法朝著高端生產零件的行業方向發展。

新技術正朝著這個方向穩步發展。 金屬增材製造現在在原型製作和全線生產之間佔據了很好的空間。 此外,我們現在看到了 3D 打印創建複雜幾何圖形的案例。 因此,它在這種情況下提供了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金屬 3d 打印

儘管這些金屬增材技術前景廣闊,但它們不會完全取代 CNC 加工。 至少,他們不會很快這樣做。 相反,3D 打印將在廣泛的金屬製造工藝中保持其自身相當大的利基市場。 同時,CNC 銑削也將在廣泛的應用中佔有一席之地。 對於需要極其嚴格公差的零件來說尤其如此。

此外,3D 打印零件通常必須經過後期處理。 這些通常包括清潔、洗滌、拋光等。 另一方面,只有少量的 CNC 加工會產生接近最終形狀的零件,以實現嚴格的公差。 因此,金屬增材零件和 CNC 銑削零件將繼續共存多年。 對於 4.0 行業的多家製造商而言,這些技術將相互補充。

對此有什麼想法嗎? 在下面的評論中讓我們知道,或者將討論帶到我們的 Twitter 或 Facebook。

編輯推薦: